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为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始建于1952年,1988年改称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系,2001年建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教育部历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本院电气工程学科均名列全国前三,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76人、副教授70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已形成一支学术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力量均衡的高水平学术队伍。设有电机及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工理论与电磁新技术系、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应用电磁工程研究所、强磁场技术研究所和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国家电工电子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
学院学科方向齐全。学院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确定下设的全部5个学科方向,其中: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均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磁理论与新技术(含高电压与绝缘)为国防特色学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电能生产、传输、应用、变换、检测、控制和调度、管理等的全过程。同时,学院以国际一流电气学科方向为参照,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一批新兴前沿学科方向,如:电能存储、脉冲功率、脉冲强磁场、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医学、加速器及应用、先进电工材料与器件等,形成了国内研究领域较宽的电气工程学科。
学院具备国内电气学科最完备的科研创新平台。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各1个,以及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其中: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国内电气工程学科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进入国际顶尖的脉冲强磁场装置行列;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大中型托卡马克J-TEXT,是教育部认定的磁约束聚变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基地;拥有国内高校唯一的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包含电力安全、新型电机、脉冲功率、舰船电力等方面的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10栋教学科研大楼,新建设的电气大楼建筑面积达3.2万平米。
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学院是国内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正式成员国后,学院当年即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院录取的本科生高考成绩在华中科技大学名列前茅,研究生90%以上来自于985和211大学。学院建有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5个,拥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了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网络精品共享课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企业每年在学院设立的社会奖学金过百万,面向学院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过百场。学院毕业生获得多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学院承担了多批国家重要研究任务。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牵引,近五年牵头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ITER计划专项、863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年均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50多项,国际专利6项,发布SCI论文130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36篇、热点论文7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国家于2016年开始设立重点研发计划以来,学院承担的项目和课题达到29个。
学院的学术交流活跃。多位教师在国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委员会、国家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国际强磁场协会等重要科技咨询资质中任职。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德国马普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受控核聚变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应邀参与ITPA国际联合实验,联合承担了7个中国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共同组织的中美聚变合作项目。近五年来承办了国家基金委电工学科十三五规划暨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届中国粒子加速器会议、中国托卡马克物理东湖会议、“强磁场领域下的前沿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电力教育大学院(校)长联席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会和第六届IET可再生能源发电国际会议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电气工程学科为目标,以发展电工高新技术和电力技术为主导,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醇化学术氛围,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电气工程学科更美好的未来。